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易学 > 易学养生

【兴玺易学论养生】论易学秋季养生

时间:2018-09-11  作者:南阳周易文化研究会

【兴玺易学养生】

      论易学秋季养生

一、依据阴阳五行理论,顺应自然精气内聚,秋季重在养肺。

根据阴阳五行理论,五脏中的肺,对应自然界的秋季。秋季,指农历八、九、十月,节气有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 个。秋季暑夏的高温已趋降低,自然界中的阳气日渐衰落,阴气日渐寒生,雨水日渐减少,天气趋于干燥,秋风瑟瑟,大自然将会呈现一派萧条景象。“燥”是秋天的主气,以其天气不断萧杀,空气中缺乏水分的滋润,以致出现秋凉而干燥的气候。中医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养生要顺应自然界敛藏之势,收藏阴气,使精气内聚,以滋养五脏。

秋季是夏季和冬季的过渡季节,此时夏季的炎热退去,冬季的寒冷还未到来,自然界呈现出萧杀凋零之象。在五行养生中,秋季对应人体的肺脏,此时应该注意对肺脏的保健。同时秋燥易咳,久咳伤肺,而且肺主皮毛。秋季燥为主气,养肺自然成了此时养生的重点。在五情中,悲(忧)伤肺,而秋季万物凋零,易感秋悲秋,所以从情志养生的角度,秋养肺也是重点。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五脏中的肺,对应自然界的秋季,肺主皮毛,开窍于鼻。故外感燥邪多从肌肤、口鼻而入,其病常从肺开始。阴虚内燥多由机体阴精亏虚而所致。

肺为金,六叶两耳,共八叶。金在方位上属于西方,五行中属金,为白帝所掌管,精神的形象为白虎。肺位于五脏的上部,就像覆盖了胸部,所以是华盖。肺,是气盛之意,是说其中的气郁结蕴积。肺是脾子,是肾母。向上通气可达后脑勺,往下通气可达脾脏,因此所有的气息都从肺。肺脏是呼吸的根源,是传送的宫殿。肺的经脉出于少商穴,又是魄门,久卧会伤肺气,肾脏风邪进人肺脏就会多鼻涕。在天对应庚辛,在时辰上对应申酉,在五音中对应商,在五色中对应白,在五味中对应辛辣,在五臭中对应腥,五液表现中为涕主皮肤汗毛。肺开窍于鼻,左鼻孔为庚,右鼻孔为辛,气喘时表现为咳嗽。如肺有风气,鼻子就塞住了。如肺燥,则脸色枯槁。如常恐惧,则七魄离开肺脏。如肺气微弱,则身体黧黑。如肺脏燥,邪气壅塞于肺脏,则常发脾气。如肺脏劳累,则怕冷,肺劳累则多睡。如肺气阻塞,肺中多邪气,则肠鸣,则多笑。大肠是肺的腑脏,大肠与肺相合,主传泻行导。肺主皮毛,毛发脱落,就是肺有了问题。肺开窍于鼻,肺气通,鼻子就能闻气味。肺脏健康,人的容颜则光洁如玉白。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立秋一到,气候虽然早晚凉爽,但仍有秋老虎肆虐,故人极易倦怠、乏力、纳呆等。在民间素有“秋补”习俗。万物正可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此时进补十分必要。

《内经》对秋季的特点是这样描述的:“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秋季是万物收获的季节,秋高气爽,日照减少,气温渐降,自然界的各种动物都在忙着储存食物和能量,为即将到来的严冬做准备。人体在秋季时,阳气逐渐由表趋里,气血运行减缓,新陈代谢相应减慢,腠理汗孔开闭有时,汗液排泄减少。因而,归结秋季的特点,便突出一个“收”字,养生也就要从“养收”着手。顺应秋季自然界的这种气候变化以及人体的生理变化特点,合理地安排日常生活起居,才有利于我们的养生保健。

    二、秋季养生

秋季养生重在养肺

“一夏无病三分虚”。立秋过后气温逐渐由升温转成降温,气候虽然早晚凉爽,但人极易倦怠、乏力等。人体的皮肤黏膜水分蒸发较快,应防止劳伤太过,以免阴气外泄,过度劳伤使人出汗过多,致使津气耗散。秋季是人体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秋季养生保健要遵循“养收”原则显得特别重要秋气主燥,燥易伤肺,秋季养生贵在养阴防燥。秋季阳气渐收,阴气生长,故保养体内阴气成为首要任务,而养阴的关键在于防燥。因此顺应秋季的自然特性来养生。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人体如秋收一样地收敛神气,使正气内存以抵御秋日的肃杀之气,使人体的肺与天相应。这样神志安宁,避免因“燥”而“躁”。秋天的养“收”之道要早睡早起,遵从天人相应的道理。否则就会造成秋季无“收”,无收则无冬季之“藏”,没有冬藏就没有春天的“生”,无春生也就没有夏天的“长”。古人晚上睡觉日暮而寝,最迟不超过21点,;早上闻鸡起舞,5点之前起床。晚饭后减少外出以防秋邪,天亮时外出锻炼。

秋季养肺一:秋季养肺顺应自然精气内聚,自然界阳气将日衰,阴寒日生,雨水渐少,天气干燥,秋风瑟瑟,大自然将会呈现一派萧条景象。“燥”是秋的主气,以其天气不断肃杀,空气中缺乏水分的濡润,以致出现秋凉而干燥的气候。这时,人体的皮肤黏膜水分蒸发较快,秋季养生要顺应自然界敛藏之势,收藏阴气,使精气内聚,以滋养五脏,应防止劳伤太过,以免阴气外泄,因为过度劳伤使人出汗过多,致使津气耗散。根据五行学说,五脏中的肺,对应自然界的秋季,肺主皮毛,开窍于鼻。故外感燥邪多从肌肤、口鼻而入,其病常从肺开始。阴虚内燥多由机体阴精亏虚而所致。

秋季养肺二:秋燥易致咳嗽 防治久咳伤肺。燥易伤肺,容易发生咳嗽或干咳无痰、口舌干燥等症。肺津伤则见口干、舌燥、咽痛、目涩、鼻出血、干咳少痰、皮肤粗糙、大便干结等症状。咳嗽是一个症状,常因于外感寒、热、燥邪所致。但《内经》中提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说明内脏原因也可导致咳嗽,其中尤以肺、脾、肾三脏的关系最为密切,原因虽多,都不离肺。短时间外感咳嗽,不一定伤肺,但久咳必伤及到肺。因此,秋令时节应注意滋养肺脏,防止秋燥伤肺,使肺气得清,呼吸平和,把握好养收之道。

秋季养肺三:秋风秋雨愁煞人 凋零情志防伤肺。秋风、秋雨、落叶、凄凉,常给人一股肃杀之气,尤其是天气突变时,令人生愁。故秋季情志养生的重点是避免悲伤情绪,让自己精神状态始终保持乐观愉快。不良情绪的刺激,影响人体身心健康;而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调气安神,能使人体上下气机贯通,这样可以改善肺的生理功能,以抵御秋燥肃杀之气对机体的侵犯。生活要用无忧无虑的心情来迎接秋天,利用秋高气爽的时机,外出登高望远,去收获果实,借秋季丰收的美景以抒发情怀,陶冶情操,既锻炼了身体,又调节了情绪。

三、秋养肺法

宣肺宜常笑。中医有“常笑宣肺”之说。对呼吸系统来说,大笑能使肺扩张,人在笑的同时,还会不自觉地进行深呼吸,清理呼吸道,使呼吸通畅。人在开怀大笑时,可吸收更多的氧气进入身体,随着流畅的血液行遍全身,让身体的每个细胞都能获得充足的氧气。

清肺深呼吸。适度的深呼吸动作有助于清肺。腹式呼吸法:伸开双臂,尽量扩张胸部,然后用腹部带动来呼吸,这种呼吸方式的目的是增加肺容量。缩唇呼吸法:快速吸满一口气,呼气时像吹口哨一样慢慢“吹”出,目的是让空气在肺里停留的时间长一些,让肺部气体交换更充分。上述呼吸法最好每天早晚各练一组,每组次数可量力而行。特别是患支气管炎病人需要坚持练习。

护肺常按摩。按摩迎香穴,将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摩擦,有热感后,用拇指外侧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60次左右,然后,按摩鼻翼两侧的迎香穴20次,每天早晚各做一至两组。叩肺俞穴,每晚临睡前端坐椅上,两膝自然分开,双手放在大腿上,头正目闭,全身放松,意守丹田。吸气于胸中,两手握成空心拳,轻叩背部肺俞穴(位置在背后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数十下,同时抬手用掌从两侧背部由下至上轻拍,持续约10分钟。这种方法可以舒畅胸中之气,有健肺养肺之功效。

净肺宜主咳。随着工业污染和城市汽车废气排放量的增加,大气污染也随之加大。人体吸入空气中的污染物后,轻者可引起支气管,重者可引起中毒,甚至癌变。因此,秋日应注意经常开窗通风换气,每日早晚应选择空气清新处主动咳嗽,清除呼吸道及肺部的污染物,减少肺部损害。

健肺常运动。多做扩胸运动,应特别注意呼吸系统的锻炼,提倡腹式呼吸法,伸开双臂,尽量扩张胸部,然后用腹部带动来呼吸,能增加肺容量。中医认为,秋令与肺气相应,到了秋季后天气变得干燥,而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秋季干燥的天气容易侵犯到人体的呼吸系统,其病常常会从肺部开始,容易发生咳嗽、干咳、口舌干燥等症状。因此,秋令时节应注意滋养肺脏,防止秋燥伤肺,保持呼吸平和。

益肺多喝水。秋季气候干燥,使人体大量丢失水分。要及时补充水分,每日至少要比其他季节多喝水500毫升以上,以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还可直接将水“摄”入呼吸道,方法是将热水倒入杯中,用鼻子对准杯口吸入,每次10分钟,每日2~3次即可。

润肺用食疗。莲子、芡实、鱼鳔、蜂蜜等有滋阴润肺作用,冰糖银耳汤、黄精秋梨汤、雪梨膏、百合莲子汤、山药莲子汤、芡实山药羹等也有养阴润肺作用,需要经常食用。治夏虚防冬病,“入夏无病三分虚”,经过一个长夏后,人们的身体消耗都很大,并且立秋后气候虽早晚凉爽,但仍有秋老虎伤人,人体仍容易出现倦怠、乏力、讷呆等现象,秋季适量滋补有利于恢复各脏器机能,同时,可以为增强体内应变能力,在冬季到来时,减少病毒感染和防止旧病复发,打好基础。秋天是最适合吃酸的季节。酸属木,秋天属金,金克木,其实就是说秋天肺气旺,可能克伐肝木,而酸味入肝,是肝的正味,这时候就应该用酸味来养肝。所以秋季是最缺木的季节,可以多吃些酸的东西。如苹果、石榴、葡萄、芒果、樱桃、柚子、柠檬、山楂、番茄等,可收敛肺气。

 

四、秋饮食养生

秋季由于特殊气候的原因,常常容易诱发出各种疾病,例如诱发哮喘、心绞痛、消化不良、胆绞痛、栓塞、中风等病症。因此,秋季饮食养生很是关键。重在滋阴润燥养肺,日常活动开始由开放渐渐收敛。秋季养生润燥、养阴、顺从、收敛。

1.合理膳食,以防燥护阴、滋阳润肺为准则

秋季天高气爽、气候干燥,秋燥之气易伤肺。因此,秋季饮食宜清淡,少食煎炒之物,多食新鲜蔬菜果。蔬菜宜选用大白菜菠菜冬瓜黄瓜、白木耳。肉类可食兔肉鸭肉青鱼等。多吃一些酸味的食品,如广柑、山楂等。多吃萝卜莲藕香蕉蜂蜜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尽量少食葱、姜、蒜、辣椒、烈性酒等燥热之品,油炸肥腻之物。体质、脾胃虚弱的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晨起可以粥食为主,如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片粥、黑芝麻粥等。可多吃些红枣、莲子、百合、枸杞子等清补、平补之品,以健身祛病,延年益寿。不能猛吃大鱼大肉,瓜果也不能过食,以免伤及肠胃。要特别注意饮食清洁卫生,保护脾胃,多进温食,节制冷食冷饮,以免引发肠炎、痢疾等疾病。

2、要注意防止热能过剩。

进入秋季,气温变得凉爽宜人。温度降低,人的食欲逐渐增强,消化力也提高,正是弥补由于夏天气温炎热造成营养不足的好季节。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各种动物肉肥味美,蔬菜瓜果种类齐全,数量又多,是安排饮食的最好季节。如果安排不当,也容易造成营养过剩或是食性不当而伤身。

一般人到了秋季,由于气候宜人,食物丰富,往往进食过多。摄入热量过剩,会转化成脂肪堆积起来,使人发胖,俗话叫“长秋膘”。在秋季饮食中,要注意适量,而不能放纵食欲,大吃大喝。中医称“宜食麻以润其燥”。应当少吃一些刺激性强、辛辣、燥热的食品,如尖辣椒、胡椒等等。适当吃一些蔬菜、瓜果,如冬瓜、萝卜、西葫芦、茄子、绿叶菜、苹果、香蕉等。要避免各种湿热之气积蓄,提倡吃一些有散发功用的辛香气味食物,如芹菜等。

3、秋季养生需要安度“多事之秋”。

秋宜温,忌生冷。由于秋季天气由热转凉,人体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生理代谢也发生变化,饮食过于生冷,会造成消化不良,易生各种消化道疾患。饮食有“秋宜温”的说法,秋天应当避免光吃些凉和性寒的食物,应当多吃一些温性食物。

4、增强机体适应多变气候的能力。

深秋之季,冷热不均,进行耐寒锻炼,增强机体适应多变气候的能力。根据秋季特点,适用润肺化痰、滋阴益气的食物和药物,进行保健,如人参、西洋参、百合等。

五、秋季养生原则

    顺应四时养生,宜粗不宜细四季开始,氣化升降聚散

1、合理饮食饮食宜养肺润肺,多酸少辛。

立秋之后,天气逐渐凉爽、温差比较大。而肺为“娇脏”,不耐寒热。燥乃六淫之邪,为秋季主气,其性干燥,易耗津液,故秋季最宜养肺润肺。通过食疗药膳达到生津润肺、补益肺气之功。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宜清淡饮食、滋阴润燥立秋时节的饮食养生,如《饮膳正要》所言,“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注意滋阴补湿,适当选择芝麻、糯米等软食有益胃,以益胃生津。

年老胃弱者,秋季健康饮食要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原则,可采用晨起食粥法来益胃生津,如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贝糯米粥及黑芝麻粥等食物。适当吃一些酸味果蔬,少吃辛辣刺激食品,这对护肝益肺大有好处。

秋季肺气当令,辛味食物(辣椒、葱、姜、蒜等)有助肺气,如果过量食用造成肺气过旺,就会导致咳嗽、咯黄痰等呼吸系统问题。而酸味食物入肝,肝气可挟制肺气,使人体处于平衡状态。秋季养生水果:苹果、石榴、葡萄、芒果、阳桃、柚子、柠檬、山楂等。

秋季阴气强、阳气弱,肠胃免疫力下降,病邪容易乘虚而入。原有胃溃疡等胃部疾患者,注意腹部保暖,饮食应定量定时,少食冷饮和食用瓜果,不吃过热、过硬、过辣、难以消化的刺激性食物。

在夏季和秋季交替季节,人体消耗各种营养素,特别是无机盐。食欲和活动的减少,整个人的身体状况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摄入减少而消耗增加。注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补充,是保持健康的重要环节。选择一些富含维生素和钙的食物,如西瓜、黄瓜、番茄等、豆制品等,适当喝果汁如橙汁、柠檬汁、番茄汁,不仅可以添加维生素,还有助于消化,健脾开胃,以增加食欲。

秋季食用清淡的食物,起到清热、敛汗、补液,增进食欲。注意蛋白质的摄入量,每日摄入量以70~90克为宜,最好是一半以上的鱼、虾、鸡肉、鸭肉、鸡蛋、牛奶和豆制品等优质食品,易于消化吸收的蛋白质。慎吃寒凉水果。立秋后各种西瓜、香瓜就别大吃特吃了,否则会加重体内寒气。

气候干燥,饮食宜滋阴润肺立秋之后,秋燥也随之而来,加上人体内水分不足,便会导致皮肤干燥、口干唇燥、咽喉肿痛等情况出现。但这也正是润肺降燥的最佳时期,秋季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准则,可以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胡萝卜、荠菜等,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应少食姜、蒜、葱、辣椒等辛辣食品,防止耗伤阴血津液而加重口唇干燥的感觉。

肺气旺,宜多酸饮食秋天是最适合吃酸的季节。酸属木,秋天属金,金克木,其实就是说秋天肺气旺,克伐肝木,而酸味入肝,是肝的正味,这时候就应该用酸味来养肝。所以秋季是最缺木的季节,可以多吃些酸的东西。如苹果、石榴、葡萄、芒果、樱桃、柚子、柠檬、山楂、番茄等,可收敛肺气。

秋季养生食物:1、主食:大米、小米、玉米、荞麦、大麦、小麦、糯米、糙米、高粱、豆腐、豆浆、扁豆等。2、肉蛋奶选择:羊肉、牛肉、鸭肉、鱼类、猪腰子、猪肺、鳖肉、乌骨鸡、鲍鱼、鳝鱼、蛋类、奶 类等。3、蔬菜选择:豆芽、菜花、菠菜、胡萝卜、茄子、莲藕、甘薯、马铃薯、山药、芋艿、芹菜、小白菜、莴笋、洋白菜、南瓜、菱角、百合、香菇等。4、水果选择:橘、柚、葡萄、柿子、梨、苹果、枣、香蕉、山楂、草莓等。5、其它:栗子、胡桃、花生、芝麻、蜂蜜、枸杞子、白木耳、田螺等。秋分前后,螃蟹开始黄肥肉满,成为大家期待的餐桌美味,配上姜汁(或紫苏)、黄酒,吃起来更健康。螃蟹首先要蒸熟煮透,吃蟹时最好除去蟹的腮、胃、心、肠等脏器。由于螃蟹性寒,虚寒者不宜多食,也不要柿子、生梨等寒性水果同食。

2、秋季起居养生早卧早起,与鸡

8月7日立秋到11月7日立冬为秋三月,立秋之后,秋风秋雨渐多,天气由热转凉。由于昼夜之间温差增大,也是人们发病较多的时节。常见的有支气管炎、哮喘病复发,肠胃疾患增多、“热伤风”等。因此,在秋季应注意保健,做到防病于未然。秋季的特点是由热转寒,阳消阴长,且人体夏季耗损过多,所以秋季养生保健应以“养收”为原则。《黄帝内经》提出的“顺四时而适寒暑”,即:顺应季节气候的变化,以平和的心态和平衡的身体状况去适应它。 

秋季应该做到早睡早起。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气爽之时,应 “早卧早起,与鸡具兴”,使人体与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才合乎秋季养生之道。“春捂秋冻”,立秋乃初秋之季,虽有凉风时至,但暑热未尽,因而加衣不宜太早,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

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舒达阳气。秋天应适当早起,可以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起床前适当多躺几分钟,舒展活动一下全身,对预防血栓形成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有些疾病在秋末冬初发病率较高,发病时期多在长时间睡眠的后期,这是因为在睡眠时血液在脑血管的流动速度减慢,血栓容易形成之故。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力

进入秋季,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秋季天高气爽,是户外活动的黄金季节。在此季节老年人注意加强体育锻炼强身健体运动应顺应自然规律原则,运动量不宜过大,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春捂秋冻”。秋天气候渐冷,不能天凉衣服就增加过多,有意识让身体经受一些寒凉之气的锻炼,增强机体对冬季寒冷气候适应能力。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期,重视耐寒锻炼,如早操、慢跑和冷水浴等,以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运动别过度,适当的锻炼可以增强机体适应寒冷气候的能力,但当身体微微发热,没有出汗就可以停止锻炼了,出汗后要及时擦干。葛洪在《抱朴子》中的一句话:“非长生难也,闻道难也;非闻道难也,行之难也;非行之难也,终之难也。”养生贵在闻道、贵在践行、贵在坚持

锻炼之前,一防受凉感冒,在锻炼时不宜一下子脱得太多,应等身体发热后,方可脱下外衣,尤其是老年人外出运动更要注意早晚温差,以免受凉。二防运动损伤,运动前一定要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三防运动过度,此时因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运动也要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

4、随着冷热变化,预防疾病

秋末气候转凉,易患中风和心肌梗死,甚至导致猝死。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心病的人,对气候的变化也很敏感,很容易导致病情恶化。季节变化期间,随着冷热变化,适度调整衣物,以利于身体适应气候变化,以免感冒。立秋过后,很多人午休时间较少,加上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容易熬夜,睡眠时间也会减少。人们困倦的主要原因是睡眠不足。每个人都应该避免立秋缺乏休息,保持充足睡眠,运动正常,并逐步锻炼的现象,防止疾病发生。

5、预防秋燥补充水分

天气候干燥,皮肤水分蒸发快,容易造成皮肤干裂、皮肤粗糙、皮肤起皱、皮肤瘙痒的症状。皱纹增多、咽喉燥痛、大便秘结等症状。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重视补充机体的水分,避免过度劳累,剧烈运动,使体津气液的耗损。防止皮肤干燥,可涂擦各种护肤霜。如口唇干裂不可擦甘油,不可用舌头经常舔口唇,否则会使口唇干燥皲裂加重。秋季养生应注意及时补充水分,这样可以预防由于秋季气候干燥所造成的体内水分不足。一般秋季要比其他时节每天多喝水500毫升以上,以坚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还可间接将水“摄”入呼吸道,办法是将暖水倒入杯中,用鼻子对准杯口吸入,每次10分钟,每日2~3次即可。

6、慎食瓜果防止湿邪损伤脾阳

夏令大量瓜果虽然不至于造成脾胃疫患,却会使肠胃抗病力下降。入秋后再大量食瓜果,势必会助湿邪损伤脾阳,脾阳不振则不能运化水湿,腹泻、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会随之发生。入秋之后应该适量食用瓜果,脾胃虚寒者应该禁忌。

7、适当适时进补

不要无病进补和虚实不分滥补。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证病人就不宜用补药。虚病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区分,对症服药才能够补益身体,否则就会适得其反。注意进补适量,忌用药代食,提倡食补法。如乌鸡、猪肺、龟肉、燕窝、银耳、蜂蜜、芝麻、核桃、藕、秋梨等。这些食物与中药配伍,则效果更佳。

为了迎接寒冷的冬季,让身体做好充分的过冬准备,我们应该适时适量地温补。鱼类脂肪含量低,蛋白质、矿物质含量丰富,性温益气,食用之后既可以为身体储存足够的能量度过严冬,又不至于因为大补而发胖。适合秋季食用的鱼有:鲫鱼、青鱼、草鱼、鲤鱼、泥鳅、带鱼。

8、多吃汤羹,强身健体

秋季空气干燥,进补食物宜制成汤类,服用比较适宜。一般人食补方法,选择新鲜白菜、萝卜和莲藕等,加入鱼肉等做成汤羹。如花生鸡爪汤、莲藕牛肉汤、菠菜猪肝汤、萝卜排骨汤等。食用利尿解热作用的寒凉类水果,如苹果、雪梨、柑橘、荸荠、葡萄等,能够补充大量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秋季气候较干燥,口渴感强,不宜多饮含气体的饮料,宜选用胖大海加冰糖,白菊花加蜂蜜浸泡服用,既补充体内水分,又保健治疗。

汤粥宜去燥秋干气躁容易伤及肠胃,汤粥类食物有助于健脾养胃、补充营养,很多汤品如山楂排骨汤、百合冬瓜汤还具有滋阴润燥的功效。山楂粳米粥、鸭梨粳米粥、萝卜粳米粥、橘皮粳米粥、柿饼粳米粥都是常见的秋季养生粥。

9、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

精神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此时,精神调养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要做到内心宁静,心情舒畅。注重精神调养,适应秋天容平之气“气定则神闲,神闲则性静。”五个内脏被分类为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这容易烦躁。在秋天,人们有收获的喜悦,也难免触景生情,产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失落感,因此,在心理健康的精神上,我们必须坚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收敛神气,才能养气。有时候,心灵所消耗的血液不仅仅是身体,因此不要让自己的心思太辛苦。在情感意义上,应该避免悲忧伤感。如果感到难过,主动解决问题,以避肃杀之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参加体育锻炼,步行、登山旅游等,以解决抑郁症、惆怅等负面情绪。

七、立秋养生八忌

中医称:“一夏无病三分虚,入秋调理有八忌”。立秋是贴秋膘,进补季节。但不可滥补,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可以吃点鱼肉、薏仁、菠菜、银耳、燕窝等食物。
    一忌无病乱补。

二忌虚实不分。

三忌多多益善。

四忌凡补必肉。

五忌以药代食。

六忌重“进”轻“出”

七忌恒“补”不变。

八忌越贵越补。

忌肉类当家:经过夏季的高温折磨,进入秋季之后,我们的脾胃尚未完全恢复,太油腻的食物不易消化吸收。因此,秋季进补应以清淡为主,在补充肉类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多吃蔬菜。  

忌无节制:任何事物都有量的标准,超过了一定的量,不仅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还可能适得其反。再有营养的食物,如果不加节制的食用,也会损害我们的健康,轻则营养过剩,重则加重胃肠和肝脏负担,导致消化系统紊乱。  

忌以药代食:是药三分毒,想要永葆健康,不是非要依靠药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很多食物达到防病治病的目标。例如,萝卜可以防治便秘止咳化痰荠菜可以治疗高血压动物肝脏可以补血肝。

防滥补: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现在已进入秋季进补的季节。但进补不可乱补,应注意不要无病进补和虚实不分滥补。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病有阴虚、阳虚、气虚、气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还要注意进补适量,忌以药代食,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具体包括如乌骨鸡、猪肺、龟肉、燕窝、银耳、蜂蜜、芝麻、豆浆、藕、核桃、薏苡仁、花生、鸭蛋、菠菜、梨等,这些事物与其他有益食物或中药配伍,则功效更佳。

秋季养生食物

百合:补肺润肺、清心安神、消除疲劳  

莲子:祛余暑、滋补强身  

红枣:滋阴润燥、益肺补气  

藕:健脾开胃、益血补心、消食止渴

牛肉:温补气血  

栗子:健脾养胃、补肾强骨

八、秋季养生注意事项
    1、衣:春捂秋冻
    我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养生保健谚语。秋季穿衣也要顺应“阴津内蓄,阳气内收”的需要,适当地冻一冻。
 

但秋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遇冷不穿衣。初秋,暑热未尽,凉风时至,当天气骤然变冷时,适当地增衣是必要的,否则不但不能预防疾病,反而会招灾惹病。这时应适当增衣,以让自己略感凉而不感寒为宜,而不是穿得暖暖和和、裹得严严实实。
    2、食:不宜大补
    经过一个漫长炎热的夏季,人们的脾胃多有损伤,消化功能尚处于脆弱状态。因此,刚入秋时不宜大补,应以调理脾胃功能为主,为秋冬寒冷季节进补打下良好基础。立秋过后,进入水果丰收的季节,但吃水果并非多多益善,吃多了也会影响健康。比如:苹果富含糖类和钾盐,患有肾炎、糖尿病、冠心病者应少食;吃梨过多会伤脾胃、助阴湿,使胃肠功能失调,胃寒腹泻者应忌食;葡萄含较多柠檬酸、苹果酸等,糖尿病患者应少食或不食。

养肺最重要秋季雨量减少,空气湿度相对降低,气候干燥,很容易伤及肺阴,诱发鼻干喉痛、咳嗽胸痛等呼吸疾病,所以饮食上应注意选择具有滋阴润肺作用的食物,如银耳、梨、芝麻、藕、菠菜、乌骨鸡、猪肺、鸭蛋、蜂蜜、橄榄。  

多酸少辛辣秋季气候干燥,肺的功能偏旺,因此我们食用的食物应该是可以降火的,而非助火的。辛辣食物食用过多好比火上浇油,会使肺气更加旺盛,进而还会伤及肝气。而酸味食物却可以消解肺火,补充肝气,葡萄、柚子、柑橘、柠檬山楂番茄都属于酸味食物,适宜秋季养肺。  秋燥伤肺少吃辛:秋季天高气爽,空气干燥,湿度小,人易出现咽干、干咳等症状,这是由于燥邪伤肺所导致的现象。此时,应少吃辛、辣食物,如葱、姜、辣椒、胡椒,防止辛温助热,加重肺燥症状。

肺燥伤肝要吃酸:从中医五行生克来讲,肺属金,肝属木,金旺能克木,使肝木受损。因此应适当吃点酸味食物,因为“酸入肝”,可以强盛肝木,防止肺气太过对肝造成损伤。酸味食物可以收敛肝气,有保肝护肝的作用,但也不可过量。因为许多酸性食物,如醋、乌梅等,其酸味能刺激胃,易发生胃溃疡胃炎等病,对身体不利。

秋瓜坏肚少吃寒:许多人都有这种感受,秋天吃水果,一不小心就坏肚子,这与秋天的气候有关。秋季天凉了,气温下降,脾胃阳气不足,再吃多了阴寒性质的水果、蔬菜,自然是雪上加霜,导致阳气不振而腹泻、腹痛。因此,秋季不要吃太寒凉的食物,以保护胃肠,保护肺脏。

适度饮水最重要:夏天多汗季节要多饮水,秋天干燥季节更要多饮水。适度饮水是秋天润燥、防燥不可少的保养措施。饮水以少量频饮为佳,不宜暴饮,一次饮大量水,会给胃肠增加负担,引起不适,只有少量慢饮,“润物细无声”才能对口、鼻、咽、喉、食管,乃至气管产生更大的滋润作用。

养阴益气是关键:对于中老年人来说,秋天最重要的是养阴益气。养阴就可以防止肺燥,益气就可以温养肺气,鼓舞阳气,所以秋天应多吃山药百合银耳、猪蹄、莲子、藕、梨、枸杞等食物,以安度秋天。
   3、住:早卧早起,防治空调病
   立秋后,起居调养宜早卧早起,因为早卧可调养人体中的阳气,早起则可使肺气得以舒展。秋季适当早起,还可以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对于预防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发病有一定意义。一般来说,晚9点至10点入睡,早晨5点至6点起床比较合适。
   立秋以后,早晚天气偏凉,所以空调开放时间不宜过长,夜里最好不开或只开除湿。这样,既可降温祛暑,又可预防空调病。同时,处在空调环境中的人们要经常喝点姜汤。因为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胃止呕、解毒三大功效,可有效防治空调病。
   4、行:多做户外运动,仍要防暑
   立秋并非意味着真正的秋天到来,此时炎夏的余热未消,往往要延续到九月的中下旬,天气才会真正地凉爽起来。因此,立秋后应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当心秋老虎,小心中暑。立秋后还适宜多做些户外活动,适当多些日晒。上午10点前可增加些室外活动,还可根据自身身体情况和需要,做些健身操、小球类运动,周末还可尝试登山等户外活动。

登山

登山是一项集运动与休闲为一体的健身养生运动。登高可增强体质,提高肌肉的耐受力和神经系统的灵敏性。在登山的过程中,人体的心跳和血液循环加快,肺通气量、肺活量明显增加,内脏器官和身体其他部位的功能会得到很好的锻炼。登高还有助于防病治病。患有神经衰弱、慢性胃炎、高血压、冠心病、气管炎、盆腔炎等慢性疾病的病人,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适当的登高锻炼,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此外,山林地带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高;山河壮丽,陶冶性情,这样宜人的环境怎能不利于健康!虽然登山的好处很多,但我们还是要提出登山的诸多禁忌与不宜,如什么人不适合登山,登山应注意哪些事宜等。

冷水浴

秋高气爽,气温、水温、体温比较接近。冷水对人体的刺激较小,所以此时最适宜开始冷水浴。冷水浴健身可以提高身体对寒冷的快速适应力,不易患因着凉而起的疾病,如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同时冷水浴会促进皮肤与内脏间的血液循环,预防血管硬化及因此而引起的疾病,如冠心病及高血压病等;冷水浴还能使内脏血管包括消化道血管内血流量增多,增强消化系统功能。

运动禁忌

秋日清晨气温低,锻炼时不可穿单衣去户外活动,应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来增减衣服。锻炼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因为人体在气温下降的环境下,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肌肉伸展度降低,神经系统对运动器官调控能力下降,因而极易造成肌肉、肌腱、韧带及关节的运动损伤。锻炼时,衣服不宜一下子脱得太多,待身体发热后,再脱下多余的衣服。锻炼后不要穿着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以防身体着凉。


 

 九、疾病防治

“逆之则伤肺,冬为飱泄,奉藏者少”悖逆秋令特征,肺气的机能就会受到伤害,人体内正能量就得不到收藏,到了冬季就无法存储内藏,就会得相应的疾病。

1、秋风寒,防“面瘫”

口歪眼斜“面瘫”前兆“面瘫”在临床上被称为“面神经炎”或“面部神经麻痹”,也被老百姓称作“歪嘴巴”、“歪歪嘴”、“吊线风”等,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

面部受寒,易致“面瘫”

小到婴儿,大到老人,谁都有可能得这种病。“面瘫”患者涉及各个年龄段,但以年轻人居多。以往说的‘面瘫’有明显的季节性,尤其是秋季比较高发。但现在因为夏季频繁使用空调,所以夏季患者数量也很多。面部如果受到风寒的侵袭,很容易导致面瘫发生,因为这种情况下,面部营养神经的血管会因为受到风寒而发生痉挛,引起神经组织水肿、受压迫、缺血,进而导致面瘫。如果感觉到耳后疼痛,又有受凉史,应引起重视,这可能是发病信号,尤其是体质较弱的人。

及时就医,警惕后遗症“面瘫”的发病原因有很多种,但根据受损位置不同,有中枢型和周围型之分。中枢型的“面瘫”多见于脑血管病变、脑肿瘤和脑炎患者身上,比如我们常说的“中风”患者。而因为受寒导致的面瘫是周围型“面瘫”,是临床中最常见的。虽然这两种类型表现的症状很相似,但其实是有区别的。担心自己中风的面瘫患者,可以尝试做两个动作,一个是闭眼,一个是

来赞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