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易学 > 易学养生

易经丹道与“青城玄墨”的书画养生文化

时间:2017-01-09  作者:南阳周易文化研究会
李力知

论文摘要

青城乃道源仙山,历代许多著名易学丹道羽士大师,皆在此修炼传道。但是,中国文化一大特点,华夏之书画、武术、中医、戏曲、琴艺……等等。老师传道,弟子悟道,这是一个普遍而又有规律的现象。在知识技巧传授中,所传知识乃是社会公认普遍的公理或经验。真正个人的智慧,也即是个人的独到之经验,是老师带徒弟,因人而异地培养人才,真是亦师亦父,故古人称老师为师傅,即“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是一种亲密而又认真踏实的关系。

古人有入室弟子之说,文化师承有如血脉传承,正因为如此,任何传统之真经秘术,无不是这样传承至今。而青城天国山之“天龙宫”,乃心易门元明学术之道场,元明宗师集易、武、医、道、佛、儒之专长,有融古汇今,深入浅出的神功,我有幸在山中拜识张元明老师,一求老师指导养生,二求跟师重道习艺。然而,就在与吾师相处的日子,谈话、弄墨、练功、游山之中,精神渐爽,心地渐宽,思绪渐明。一日老师提示:您年近七十,绘画一门已苦学五、六十年,读了不少书,也为他人写了不少评论,为何不将自己墨海沉浮重新梳理出来呢?我几经思考,在“玄”字上下功夫,在中国文化中,易、老、庄称为“三玄”,三玄论道,“易经”以图符演变论道:“道德经”以诗歌喻道;“南华经”以寓言说道;大道不解,有幽玄莫测之感,经此三玄的演释,大道归一,清明简朴,中国文化彼此呼应,若即若离,妙在此处。

但老子与易学有区别,在哲学上,道家尚柔是坤化主义;易学崇阳是乾化主义,的确有互补作用,一阴一阳,谓之道。正如从易学的两个原理,启发了我必须作一个归纳。其一.重卦六爻,实际上是孔子所说人生的六个阶段:即十又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因此,从海外来访智者,先登门拜八、九十岁的学人,说明人生七十以后,才开始进入学术巅峰。七十这门坎理应归纳总结。其二.本人属马,对应是全阳之乾卦,应该刚阳豪放,当机立断。故此,以道学为主脉,对丹青体系作一梳理。

我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自幼父母把绘画作为一种修养来教导子女,所谓修养是修德、养生、养气,一指气色,健康状况。二指气度,指道德水准。除了老师的指点外,还要靠自己悟,实际上,中国人的养生,有窄义与广义之分。一种专指身体健康,另一种是广义,即养生与养气一起调养。一个人,当把自己既看成大自然生态链的一环,又看成人类社会生态树上一枝叶时,在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均与外界以气沟通畅达,这个人就身体健康,心情愉悦,人脉旺达,事事泰宁。因此,必须有三步:第一步,闭目采气,不仅取乾坤、日月之精华,亦可得古今圣人的奥秘。第二步.静思运气,所采之精华,运行到全身各部位,循环往复。第三步.畅神扬气,将所得圣灵,变成一种形而下的行为,作为绘画即是笔墨之法。

我以书画养生,即是以书画手段求得身心的安康、平静,在道法自然的前提下,无为无不为。因此,第一步是得道法,当然不是一练就得。第二步是有想法,这就是个人智慧了,我以道家思想总结了“青城玄墨”的理论基础,归纳成八个纲要,即老子的:道生亿万,阴阳互动,雌伏尚柔,崇简守拙,返朴归真,立象恍惚,以及《南华经》中的二论:鲲鹏展翅的畅神论,以及庄周梦蝶的齐物论,构成了华夏美学大厦的八大支柱。而在此构想下归纳出:泼墨、积墨、朱墨、淡墨、焦墨、浓墨、诡墨、谐墨、禅墨……等九墨。这样“八目九墨”就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养生目的是求其安康,当一个人自然而然地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又与之互动共存之时,少了许多消耗,少了许多忧虑,无功,无德,无名才是神仙日子,自然大成也!

 

 

 

一.   群仙会昆仑,青城一玄都。

中国传统文化是“天人合一”,不是西方“神人合一”,因此,艺术家的生命要达到与天,即与大自然的默契互动,才能出优秀作品,势必超然于其它之外,中国绘画在论及品味时,根本不是谈笔墨,构图之类,而是直接点击艺术家的精神状态,是否处于自由洒脱的程度,因而,有能、妙、神、逸四格之分,逸格为最高。为达到一种超凡脱俗的人格力量,也即是说称为至人、真人,他们有一种道骨仙风的韵质,那么这些文人画家,自然要归隐山林,山林无高堂华屋,无笙歌达旦,无车马喧嚣,仅仅有温饱而已,在朝云暮霭,林涧岩畔去静坐、神思、最后达到悟道。这种道何处来?从心领悟天之宏阔深邃而来,中国艺文终极目的,以文载道!现代学者一些专著研究表明,青城山是古代隐士们首选之地,为何青城山成为首选之地,这里自有奥妙!

     青城山位于成都西北面,我国著名的自然、人文风景名胜区。古人认为它是岷山一支,背靠西山皑皑白雪,俯临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以大面山为主峰,层峦迭岫,青峰簇簇,有36峰,8大洞,72小洞,108景。它以其“幽甲天下”的自然景观和众多的文物古迹,驰誉中外。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学家、艺术家、史学家、地学家、生物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来此游览或寄寓,饱览“神仙都会”的风姿神韵,领略东方道家文化的精髓。

青城山原名清城山, 原出中国古神话中“清虚以守神”,“清都、紫微,天帝所居也”。 清城山之名,在汉晋典籍中多由著录。直到唐代,开元十二年闰十二月十一 日,玄宗为解决清城山常道观与山下飞赴寺僧的产权,下昭时在昭书中把“清城山”写为“青城山”。唐开元十八年立御碑时,为了地名的规范,遂“去水为青”,沿用至今。

青城为蜀国原基,引释道宣《法苑珠林》云:“成都原在西海青城山中”。青城山脉中有“成都山”,载于宋代《舆地纪胜》,位于大面山之半山,今名八卦台,亦云即“柏灌台”。相传西陵氏嫘祖的男配轩辕黄帝,曾在青城山“策大面而守宁生,命鬼叟区占星”,今大面山所留巴蜀符号文之摩崖题刻,略可见其踪影。《史.五帝本纪》云: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

青城山有“龙宫石室”、“龙居山”、“龙居山”等古地名,是五龙氏(成侯之国的龙族人所居地)。有“鬼城山”、“誓鬼台”及《鬼界古碑》,是青城山信奉鬼 道的土著部落所居地。杜宇蜀国以鸟为图腾,开明氏蜀国则以开明兽(白虎)为图腾,但白虎王族的对偶婚部族,又是五龙氏的龙族。

开明氏崇赤尚五,故青城山古时又名赤城山,是五岳丈人所居的第五大洞天。“五龙”、“五显”等地名在青城山特别多,五龙氏的传说既是蜀国“五色帝”的来源,也是道教“三清四辅”的根源之一。

二.   天师创国教,道源藏玄珠。

在道教之前,中国民间也存在形形色色的原宗教,始终未形成一个全国性的宗教,道教创始人将先秦道家的经典,作了宗教性的解释,并将道教逐渐走向仪轨化的道路。在中华大地,有72洞天之说的座座道观,实际上成了保存与发扬华夏哲学,文学、书画、医学、武术、琴艺……的稳定平台。而青城山以得天独厚的地位,赢得了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誉,成为全人类文化与自然的宝库。

青城山的名气与张陵有关,张陵(公元34--156)于汉安二年(公元143年),来青城山赤城崖舍。其事迹正史记载较略。晋人常壉《华阳国志》 说:“汉末,沛国张陵,学道于鹤鸣山,造作道书,自称太清玄元,以惑百姓。”《后汉书.刘焉传》说:“(张)陵顺帝时客于蜀,学道鹤鸣山中,造作符书,以惑百姓,受其道者,辄出米五斗,故谓之米贼。陵传子衡,衡传子鲁。”《三国志.张鲁传》的记载,与此大体相同。只是“鹤鸣山”记为“鹄鸣山”。

青城天国山正处于此山区的核心地域,初期的天师治尚无固定宫观,当指此较大范围而言。张陵在青城山显道,羊马山、三师坛、誓鬼台等留迹都在青城山。历代龙虎山的天师多来青城山朝拜祖庭,为汉天师张陵扫墓,青城山留存的巴蜀图文摩崖题刻,1993年在青城天国山出土的“太上五老”道教古印,以及后蜀年间早已出土的“天国老君生万民,治中国外国,人和玺”等古代道教铜印,均证明地处味江上游的青城天国山,正是鹤鸣太上神山治的核心地带。

三.梅林静养日,妙元赐玄机。

我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童年时,父母就对我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并指出作为中国人,琴棋书画,最好作为修身养性一种爱好,而不是职业,读书的目的是提高品德,至于诗画是品高、文精之后的自然所得。因此,把修行读书、习文放在书画之上。我几十年来没有进过美术学院,能有这样的成绩,应归功于 传统文化教育,家父主张广泛猎涉,重点选择,重在悟道和内心的深审,这样自然而然让我形成了在文学、绘画、书法方面相当宽泛的兴趣。花甲之年后,想去芜存精,整理一些文集、画册,但总是不知如何着手?然而,几年前,在青城天国山梅林拜识了张元明宗师,经过广泛交流和自身审悟,我找到了艺术生命的未来。

中国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就是凡有大成就者,将书院、山庄,甚至宗教寺庙都修在极其安静的地方,然吾师张元明先生的“天龙宫”,也是一处仙境,因为天国山本身是人文、自然环境俱佳的风景区,就拿“天龙宫”附近来说,有清代名将杨遇春的墓,还有杨贵妃的墓,这传说可就多了,都与前后出生的五位大美人有关,李白曾经在此巢居,仗剑壮游后,在神州大地处处口称蜀人李白,他在这里敛聚了仙气豪气,才焕发出斑斓的文彩,梅林村有1500亩的梅花,是梅子的生产基地,而元明宗师的“天龙宫”所建此地,是当年张天师创教的《神山治》的遗址,在那里出土了一枚铜章,是用古篆字与巴蜀图语混合刻成的。可以想象,这地方是英雄的窝子;是美人的窝子;是才俊的窝子;也是神仙的窝子。就在这地方,张元明先生从小就在此练功,成为他人生的起点。而我拜识的这位老师,却有不同一般的阅历。张元明先生,法名:妙元子,潜心研究“元和学”。关于“元和学”有两大分支:

其一.张仪。春秋战国时期鬼谷子创立鬼谷派,以研究尧舜黄帝治国之道、兵法、外交纵横之术进而戟力上国、流惠下民委务。张仪为鬼谷派弟子,也是鬼谷派学术集大成者。

其二.张良。上古伏羲太昊建立有熊国,传至第79代时,其后裔黄帝(姓姬、号轩辕)励精图治而后一统华夏,黄帝之孙名挥,观天上弧星外形受启发而造弓箭,任弓正,故黄帝赐姓张,张良系挥公79代后人。后黄帝后裔周文王、武王建立周朝,传至东周后期,有一系子孙成为燕国诸侯。秦灭六国后残掠夺六国后裔,燕国后裔一部分改姓张(黄帝之孙挥赐姓张)自此周文王后裔复归张姓。张良得当时隐士黄石公,张仪后人传授鬼谷派学术精要,加之自身得周文王所传易经精髓,故两大分支合为一体,辅佐刘邦一统天下。刘邦称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汉朝建立后,张良受封万户侯(留侯),后追随当时高人赤松子修仙,归隐山林。

留侯之后,张氏族人代代相传“帝师宰相心法”。 张氏族人首先以研究历代学术为务,有所成者便投身报国。因张氏祖训,所以后世政坛张氏族人仅丞相便有六十四位之多,传至当代大宗师张元明,元明便将历代祖训、研究学术汇集,创立奠定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元和学”,其中至高心法撰写成为《天心明易甲乙经》,此书在2008年12月由美国国家出版社出版。已出版的部分著作是:《云梦秘叶》《天心明易甲乙经》《谋略十一经》《生命恒真》《秘传武当青城真功图书》《通灵治病改运秘法》等著作。

这几年来,我数次登临“天龙宫”,有时是数九寒天,白梅怒放,

有时是盛夏雨后,彩虹西垂。晨起这里仙雾缭绕,傍晚落霞满天,是处林木 葱郁,仙气渺渺,置身于这美景中,忘却了人间的烦恼。静心回眸人生,检校过去岁月的品行、从艺诸方面的得失与妥宜,以提升人生晚年生命的质量,艺术上势必唤发出异样的光彩!宗师乃是道门圣人之后,集道、儒、释、医、武一身,常在海外,传道积德。吾有缘于先生回道山修炼之际请教,在询问、闲谈、游山、练功、弄墨之时,先生遵“圣人不积”之古训,侃侃而谈,妙语连连,去障开悟,如春雨润田。老子说:神得一以 ,吾得一以泰,我的书画、学术、健康全在吾师关照之下,幸之又幸!

在这里,恩师回答我在各个领域提出的疑难,循循善诱又言简意赅地作了讲解,有时告诉的话不是问题的结论,而是一种观察事物的思维、方法、态度、观念,中国人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山上的日子非常惬意,晨起洗漱,练功、散步、读书。三餐清淡,饭菜可口。每每友人前来,除聊天外,还写字、作画、赋诗、录像,这是信息时代,在悠闲的神仙日子里,仍与整个社会保持了亲切、和谐的互动,老师数次暗暗提醒我,绘画将近六十年,艺术应该有总的归览,这归览要从人生格局的现实出发,又要提到道传统文化的理论高度,是一个“知行合一”的圆润体系。

因此,回顾往事,数十年来,我在山中居住出入、写生,可谓上百次,青城山在我眼中是一个博物馆、一个图书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超级大公园。我以青城山为题材,画了上百幅画图,而且很自然地与这里取得成就的历代宗师联系起来,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童年时代家父指导下的“黄宾虹画语录”,青年读书于南京,有机会读到黄老原作,到了晚年,我认为黄宾虹的山水画是对道家的美学思想,作了最精湛、最形象的图解。我在张元明宗师的启迪和思考下,把这套艺术体系,用四个字归纳出来,叫“青城玄墨”,老师去美国后,我们通过书信方式,对“青城玄墨”又作了较为详细的梳理。所以决定编这本书,将我的感悟与先贤恩师的诲教,留在文字与画图中。

    四.华夏诗与书,道学乃玄镜。

笔者在致吾师妙元子论“天道与一画”时,有一段叙述:在论述中讲了吾国诗歌、绘画、美学、理论基础。关于这个源出自老庄的八个观点,实际上自古以来,不少学者已有不少文字,本人着重谈“青城玄墨”是一个艺术体系出发,来谈八个论点是如何构成一个完整而形象的理论体系。笔者认为,就其诗歌与绘画,吾国美学核心在于老庄,其中以老子的六论:道生亿万,阴阳互动,雌伏尚柔,崇简守拙,返朴归真,立象恍惚,以及《南华经》中的二论:即鲲鹏展翅的畅神论,以及庄周梦蝶的齐物论,构成了华夏美学大厦的八大支柱。

庄子以寓言形式讲述 “鲲鹏展翅”的寓言故事,包含了不少深刻的人生哲理与美学思想,庄子把这文章定名为“逍遥游”,是有深刻的道理。人与动物的需求,基本物质的需求,以及情感需求是一致的。但是,人还有精神的、道德层面的需求。从人类进化历程表明,大胆的思考、想象,促使人类脱离一般动物而成为万类之灵。而关键是大脑的思考,促进了猿人的脑容量的一代代的增大。大胆地思考,就是畅想,就是庄子所言的“逍遥游”。环顾整个东西方的文明史,在2000-2500年前,所谓的“轴心时代”,不论东西方出现的一批圣哲,哪一位又不是大的畅想家呢?思考,既有预测、憧景;又有归纳、批评与扬弃,这是人有别于其它动物的最大特征。作为诗歌、绘画,它属于艺术,但是指导艺术理论,称为美学,美学应是哲学在艺术领域的一个分支。因此,畅想、逍遥游,不仅产生了艺术家,也产生了思想家、科学家,而今我们和平崛起的中国,面临建立多极和谐的世界,需要智慧,更需要畅想!但是畅想又不是妄想,并且抛弃功利主义,把人和灵魂关系置于其它关系之上,这需要大智大勇,也不是一般人所能及的。就是古人所言那些真人、至人,那些完全能扬弃我,一心为公的人。这是修练而来的,真正达到“无功无名,至人无己”的境界。庄子为说明这个历练过程,讲了海中的“鲲”,如何化作天空的 “鹏”?需要经过待风、乘风、背风、弃风四个阶段。这个风可比为“机缘”,不是任何机缘都可投的,我曾经说过:人的才干,就是识别机遇和驾驭机遇的综合能力,人到可乘风,还不是真正的飞翔就更说不上自由,先要自由背风,最后弃风,实际上逆风而飞,才是真正的潇洒自由。在一般状态,都是耳顺古稀之年的智者,才拥有人生境界,但是人的才智慧、机遇不同。也有少年得志,又能审慎处世,进退有度,持盈而保泰者亦有之,但必须有“无功无名”的超然心态,否则难以持恒。庄子很有智慧,他把逍遥游与人生历练结合起来,中国古代不缺才华横溢的才俊,持才傲然,而忽视了成大事者,必备“至人无己”心境,忘记了“厚德载物”,往往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因此,如果把“青城玄墨”的理论体系比喻为一个人,显然庄子的逍遥游的“畅想论”,是头脑部位,但作为一个人体,有头脑,还有内脏、四肢,需要一根强有力的脊柱连接起来,这个脊柱就是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的思想,可谓“太一论”,在画语上称为“一画论”。笔者在致吾师妙元子的信中讲了它的五个层面:

 其一,“一画”讲的是中国画论中道家学说,统帅中国书画美学的主从关系。

其二,“一画”是中国传统绘画形而上学的胆识,才情、天资、阅历与形而下的绘画技艺的横向关系。

其三,“一画”是讲作画过程中,瞬间爆炸式的书写挥洒,其创作的多元因素,在“一 画”中的“气”导引下,一蹴而成的整个过程。

其四,“一画”指在下笔瞬间,在素笺上的实实在在的那个点划。

其五,“一画”是讲的这件作品,创作完后的美学评判,是否达到上述其一、其二、其三所期盼的效果。

综上所述,有了头脑与脊柱,但还需有心,有胃,中国古人谓之心,并非是心脏实体,而是一种心态,在这个体系中,庄子“万物齐同”的“齐物论”,即是这颗心。 中国人认为,除了人间外,还有天上玉皇,地下阎王,水中龙王统领三个世界,于是有祭祀三官的“三官堂”,但是对其它生灵,即物,仍是各有天地。百鸟凤为王,百兽虎为王,百花牡丹为王,百木以松为“木公”,松即树之王。庄子认为“天人合一,万物齐同”,在他的“庄周梦蝶” “濠梁鱼乐”,两个寓言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国社会是充满情感的世界,庄子美学观点把人之情移到物上,称为移情,艺术家把人之喜怒哀乐,移到大自然的鸟兽鱼虫,松竹梅菊之上,让它们也有人的情感、意志、品格,在这一过程中,在人与物交流中,得到精神快乐与心灵补赏。古往今来,古人、今人对风花雪月,梅兰竹菊,吟颂不已,实际上得到了最大欢悦和情感释放的,往往不是物而是人。人借齐物的美学原则,不仅得到情感上的安慰,更多得到精神层面的升华。这是华夏美学的一大特征。

有了心还要有胃,华夏诗书画在处理形象时,实际上是对客观物象消化、加工、处理的过程,相当于胃的功能。既不是十分形象的具象,也不是毫无边际的抽象,而是意象。意象就是立象恍惚,似有非有,似无非无。中国的绘画不是西方绘画,达芬奇斩钉切铁地说:“艺术是一门科学”,科学就是求真求实,而华夏绘画是艺文的一部分,文的功能是什么?它的功能是“文以载道”,道是什么?道是看不清,也说不准,而且大道无形!既然无形,画得愈逼真,愈易产生岐义,中国的大道,是靠领悟的。故画得愈“准确”,实际上愈远离意境。艺术反映人的思想,艺术技巧应与之对应,这与中国人处 世不偏不倚有关,不走极端,作画太似媚俗,不似又荒诞欺人,因而持中庸态度,故以意象为佳。在意象中的画图,有许多待定的成分,他的答案 是让观者自悟,人悟人不同,同一人此时间彼时所得也不同,真是大道幽玄!除此之外,尚有四论,阴阳互补,雌伏尚柔,崇简守拙,返璞归真,可谓之这个理论体系的四肢,属于在创作中遵从的原则。

由此可见,在道学思 想指导下,道生亿万,逍遥畅神,属于第一层面,万物齐同、立象恍忽,属于第二层面。余四论第三层面。因此,“青城玄墨”这个理论体系是圆润完整的。

五.家山助我成,归览一玄墨。

    老子云:“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青城玄墨”这是一个得一后的“知行合一”的艺术体系,既有理论,又有作品,以道家之“一”来归纳,显得能生又能盈,说明这思路已渐次接近天之道也。

为何要用“玄墨”? 因为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个玄实际是“渊”,深不可测无终尽。为何又用“墨”?这个墨有两重含义,一是指绘画墨法。二是指文化。 中国人称有文化之人为有文墨,下面将分别介绍九种“墨”,它是从绘画的墨法与文化两种观念来归纳的。这一命题的出发,缘于蜀人苏东坡,他在《跋汉杰画山》中说道“观士人画,如闯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观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糟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即倦,汉杰真士人画也。”东坡乃北宋文坛魁首,才气横溢,强调“诗画乃一律,天公与清初。”这士人画即后来所说的文人画,逐渐风行,在中国绘画史上,有别于宫廷画与民间的画工画。由于中国绘画的工具质材的特征,形成了“笔主形,墨主韵”的局面,而士大夫们根本没有多少时间,在构图、造型上下功夫,但仗持诗文书法之长,却在用墨上下大功夫,在墨法、笔法上出新者,多出于士大夫阶层,从这一思路出发,“青城玄墨”分为九个板块:

(1) 积墨:以青城为象,积墨是积功、积德。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先生,将山水画中的墨法,归纳成七墨,即“浓、淡、破、积、焦、宿、泼”,而他的“浑厚华滋”的风格形成,却与青城山有关。1932年秋,黄宾虹作巴蜀之游,秋天在吴一峰陪同下,上峨眉山,因天寒地冻,未上金顶。下山时还说:“峨眉山比不上黄山美,但下辈子还要来。”但第二年初夏,他们一行到了青城山,道观主持彭椿仙安排在天师洞住下,这里老人已近70古稀,白天流连山中诸胜,足迹直达另有奇趣的后山,晚上夜阑人静,披襟当风,领略浑然一体的天趣,他有一段题 记,当他向彭道长辞行时,送了一张五尺山水画,画面上露出浑厚华滋的迹象。

黄老返回上海后,画了大量“巴蜀游”题材的作品,这次入蜀成了他艺术的转折点。黄老作画多由题跋,然对青城等蜀中山水印象之深,超过其它名山大川,而他近青城远峨眉的缘由,就是古人不爱极高山,峨眉横插之际,一峰拔起,万丘伏拜,的确,可游、可画、不可居,不可耕。而青城、黄山居中,海拔在1500米左右,矮峨眉山一半,群峰并列,气象万千。而青城更是可游、可画、可居,可耕的好地方。更重要的是青城山是一座道山,作为黄老深谙吾国之画理,源出道家,这种不由自主被青城山所吸引,成为衰年 变法的一个重要的支撑点。

我少时在成都,临摩过黄宾虹先生的山水画,青年求学金陵,有缘观赏大师原作才恍然大悟。积墨之作,在黑团团、黑点点中求得通明,做到了心静与墨净,做到这两点,临摩古今其它山水大家之作,就迎刃而解了。画青城山水,黄老的积墨与泼墨是两大法宝,积墨得青城之质,泼墨得青城之韵,人生中冥冥地 为我提供了不少与名山感悟的机会,除了一般呼朋唤友,在山中写生,旅游,以及公务会议之外,夫人吴月女士慈母安葬于此,另外童年好友王亦 如先生母亲也安葬于此,每每清明节前后,会在山中住一、二日,夏至暑热,在山中读书、写生留连更久,积累了不少画稿。

手卷《青城林泉图》,是一件以味江河谷为主题的积墨山水,图中有流泉、石径、村舍、山崖,从构图到完稿,前后三年,我一次次积墨中握笔自警,切莫图快,心愈静,画愈明,墨愈深,光愈亮,在朦胧之中,幽光忽明,警语顿起,作画得过程,完全与古人,与天地对话的过程。

另一件作品,“青城幽微”,我用积极墨法,积十余次,画杉树,这是人栽培的,画了田陇和庄家,屋舍上勾画了电视天线,这些是人加工的题材,以中国画的技法处理得宜,依然天趣自成。因此,积墨是积功与积德。

(2) 泼墨:作为云雾飘渺 的青城山,以泼墨易表现道山神韵。古人画山水画,少用泼墨,自从黄宾虹总结出七墨之后,泼墨以及泼彩,被近现代画家广泛采用,其中最出名的是蜀 人张大千,他晚年以泼墨法,画了一件很大的泼彩山水画,是青城山通景,他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举家在青城住了许多时间,那时还没有形成晚年 风格,但是青城的山山水水,为他晚年变法,提供了一个支撑。晚年他画了多幅大画,理论家称他为“巨观创作理念”,他考虑的不是方法,不是 技法细节,而是作品的精神内涵,一切了然于胸臆间,拿起笔,肆意挥洒,皆成佳作,这是积数十年功夫而成。贺万里先生总结了张大千泼墨泼彩 的四种类型:

第一.以彩当墨,以笔当泼;

第二.以墨作底,以彩配墨;

第三.以色作泼,常染天韵;

第四.以笔运彩,抽象自成;

张大千先生这些艺术成就,对我们有许多启示,这些启示,是大千集多方面成就而成,他虽号“大千”,著长袍,蓄长髯,持虬杖,飘飘然,一副道骨仙风模样,他从不回避道家思想对它的影响,对他那飞碧流舟,大象无形的泼墨泼彩作品,道出内心的独白:“老子云,得其环中,超乎象外,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其庶人 乎?”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大千的作品大量介绍,我几乎收集了当时最精美的画册,独钟情于泼墨、泼彩,用这种技法来表现蜀中山水特别到位。更能彰显艺术家的胆识,与彩华,这是我 艺术人生中很重要的转折。五十年代研究傅抱石的块面结构,七十年代研究陈子庄的点线结构,八十年代又研究张大千的块面结构。于是我在生 宣、熟宣上进行尝试,像做科学实验一样,我还探索了一些增加画面肌理的技法,有失败的苦衷,也有成功的喜悦。但是,我一直坚持,不靠运 气,靠修养,靠功夫,不坠入工艺画得陷阱,这些年来也完成了一些作品。

在生活中,在山水中得到敏感题材,青城的晨雾、仙气、雨景、晚霞是最好的画题。一次与夫人同住青城后山红岩华达山庄,夏日暴雨,山溪陡涨,瓢泼大雨,万山隐入黑云之中,狂风呼啸,电闪雷鸣,似有倾江倒海之势,俄倾雨驻,翠峦青峰又隐入云际,山风一来,画图顿失,如此三回,天空放晴,万里澄碧。新月初上,清泉飞洒,山道人语喧喧,似乎大梦初醒。我曾经画过不少雨景,“沙坪雨景”画毕,我感到淋漓酣。另一件作品“仙都”,画得晨雾中青城山,青城山士成都市民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那里有数千家“农家乐”,假日一天可接待数万游客,道了青城,都被一山翠绿融化了。

青城晚霞石十分绚丽 而壮观的,青城以西,是5000-6000米高的雪山,我以“青城晚照”为题材,巧妙地运用了张大千先生的以彩当墨,以彩墨中醒墨的多种技巧,取得非同一般的艺术效果。

(3) 诡墨:作为内青城的盘龙地区,神秘、幽奥,怪异频出,未曾被人画图,余试之。诡是玄妙与怪异的意思,要表现出“诡”,必然有它“诡”的特点,很久以前,我听说在四川一个边远的山区,那里农民突然富起来,大约在六、七十年前,那深山老林里处处洒满了一张张崭新的关金劵,老百姓络绎不绝地上山,用背兜将钞票背下山,后人又上山去,却找不到钞票就质问和尚,和尚也无办法,于是失望的人群,就放火烧了寺庙,杀了和尚。这个故事流传了许久。

十多年前,岷江紫平铺水库筹建时,我和一批朋友到汶川县,漩口镇采风,小镇来了许多文化人,引起注意。一位老师亲切地接待我们,最后有选择地将这座小镇的 “镇志”复印给我们,就是这本镇志,大约是五十年代用蜡版刻的。老师手中还有一本发黄的线装书,上面都是极其简洁的木刻板画,印了一些建筑符号,并且说这是某阁、某台、某院,反正这是反映汶川一个极为偏僻的地方,因旅行匆匆,未能细看。

回到成都后,我查阅 了许多资料,那地方叫“盘龙山”,1946年一架货运飞机坠毁于此,那地方是“盘龙寺”,已经不存在了。但是为什么山中还有院子?既不像川西民居,又不像藏羌雕镂,完全是江南风味的园林。后来我才知道,是乾隆年间,在金川发生了两次大战役,清军损失很大,那些溃兵经不住战争与环境恶劣,纷纷躲进庙里,但是庙里接纳不了这么多和尚,又怕香客泄露了身份,于是这些江南籍士兵,在僻静处建立了新居民点,并且取许多优雅名字,这是男人组成的社会,人去楼空,一直无任问津。但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就发生在“盘龙山”侧,救灾人员进入抢救时,无意中发现断垣残璧,又无人留居。这地方是青城山的一部分,称为“内青城”,是青城山最神秘的地方。这组绘画称为“盘龙秘景”,当我画完这批作品时,终于想把遗忘的故事,告诉人世间的朋友。

(4) 朱墨:古人谓之色为朱墨,鲁迅先生有“只研朱墨作春山”,朱,代表色彩,故此用朱墨画春山。狭义的朱墨是指中国古代的绘画颜料,需要研磨后用于绘画,所以鲁迅有“只研朱墨作春山”的名句,广义的朱墨是以一种绘画技巧,用于山水,称为彩墨山水,但是,一般人都称为重彩山水。中国人的色彩观,不是西方的三原色彩体系,而语中国的五行哲学有关,它是指除黑、白二色之外,还有朱、黄、青三种颜色。因此就称为“五色”。有人认为,老子是反对五色 的,有一句话“五色令人目盲”,他们认为老子一贯反对色彩,只主张玄素,这种理解是片面的,老子是尊重自然状态的色彩,在《道德经》中的 道,他比喻成“渊”,即碧潭,又比喻成“谷”,即翠谷。还比喻成“朴”,即葫芦,成熟的葫芦是澄黄色的。老子反对的是导致目盲的五色,而不是自然状态的五色。那些华彩炫目的消费,他是反对的。

   中国古代把绘画叫作“丹青”,但文人画出现以后,就出现了对色彩表现功能的漠视,以墨分五色,实际上是黑白灰的种种关系,代替了自然界的斑澜色彩。这种情况,在晚清花鸟画得到了矫正。但有一种趋向,在山水画领域应该保持黑白体系,而与西方绘画的 红、黄、兰色彩体系拉远距离,这种观点在一定的范围内有它的正确性,如果以此为理由,去阻止中国画的研究与拓展,显然是错误的。我在上世 纪八十年代,已经充分认识到中国画的工具与质材,应包括笔、墨、纸、色、水五个部分,而在这中间,色彩具有的潜质,大大被忽视,特别是在 表现西南山水中的雪域高原与热带雨林、红土丘山等等。不引入色彩,很难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于是我开始研究中国绘画中的金碧山水、宗教壁 画以及西方的风景画,并结合自己写生的感受,在八十年代后期,创作了一批重彩山水画,引起了四川省美协的注意,由全国美协副主席,四川省美协主席李少言前辈推荐,1989年在成都举办个展, 其后,我基本上是以重彩山水画家的面目出现在画坛。其中国画“天回山麓”获成都市优秀奖;“上海之夜”获四川省优秀奖;“红树灿燃秋水明”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获航空部优秀奖;“成都春雨”入选中国美协举办的展览;“秋意正浓”参加中.韩联合展览。而“山原新绿”等一批作品,受到当代艺术大师周韶华老师的好评。至于青城山我也花了一批作品,其中“金鞭岩晚照”“黑谷”等有鲜明的地域特点。

(5) 淡墨:以老子的理 念,万物得一以生,天下之飞羽鳞介,以及春华秋实,乃合道之尚柔也!在绘画中,以淡彩、淡墨画图,栩栩如生的形象,正是老子“柔则生,僵则死”哲 理。

    淡墨,即墨中水分较多,而且淡墨也包括淡彩,彩就是颜色。有水有色,谓之水色。一般人形容姑娘漂亮,说水色好,因此,以淡墨淡彩,画花卉为佳。青城山有太平圣瑞花、红玉兰、百合、黄花、牡丹,但最著名的是高山杜鹃花树,相传丈人观前有两株人称树牡丹,分别称大将军、高十丈,一称小将军,高五丈。如果以今天2.5米一层楼高,也是十二层高楼了。古诗中常说美人如花,在这美艳芳菲的世界,就是美人窝子。所以说画花卉,就是画美女。我在2005年前后,画了一批淡彩花卉,但园润的笔法、设色,却用了山水画的技法,避免用原色,多用间色作画,这样显得丰富、淡雅又凝重。其中有一组“青城山花”为这时 期代表,在2009年后,以六尺条屏的 形式,画了“龙泉花果”24屏,算是作了一个阶段性的小结。

(6) 焦墨:焦墨与竭笔,谓之墨枯、笔枯。然画得朴实、华润。因此,以此画畜兽,得其朴茂生动。焦墨就是比浓墨还少水分的墨。有燥性,一般人很难驾驭,画山水、巨石、枯木、古藤,用之效果好。然用于花鸟画要表现其生动,有一定难度。但是,我在青城的日子,从老乡口中以及方志中知道青 城山,还是一座天然动物园,鸟类暂不说,就论兽类动物而言,就有大熊猫、小熊猫、猕猴、麂子、獐子、鹿、獾、狐。野猪、熊、岩羊等等。这 些动物与常见的家畜动物:水牛、马、羊、犬、猪、猫、兔等。用焦墨画出来,很有质感。由于前人未曾表现过,别有一番风趣,在这里形势下, 近年我画了几十种动物,有一百多件作品。

    为什么这样做呢?这里有个小典故,1993年,四川搞电视节,邀徐悲鸿夫人来成都,我的太老师屠古虹是徐悲鸿大师三十年代的学生,我母亲1939年拜屠老为师,1943年徐悲鸿大师上青城山,住天师洞,这段时间,除画屈赋插图外,还画了一些以马为题材的作品,辞行前,以七件作品分赠7位道士,屠老去接待 师母廖静文时,讲了许多往事。由于我一出生,祖师爷就是大师,一种自然情感使我热爱他的作品,特别喜欢他的花鸟画,我喜欢他的骏马,因为 我属马,祖师在创作中,凡古人已画题材,如:猫、鸡、鹅、梅、竹,他都别出心裁的处理,而前人很少涉及题材,他画得生动、别致,如:鹫、 槟榔、铁描兰、木棉花等等,祖师重视生活,锐意创新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当我看到他画得“十二生肖图册”后,更激励我去表现大自然任何一种 生命个体。因此,在我的笔下,有黑熊、鳄鱼、蛇、枭、河马、犀牛、豪猪、大沙鱼等等,因为自然界每一种生命都有生存的权利,我们用艺术方法表现它们,就是尊重它们的生命,尊重人类的朋友,也是尊重人类自己。

(7) 浓墨: 浓墨有浑厚,凝重之质感,用这种技法画梅花桩头已自成一格,以此墨画成都杜甫草堂之梅花桩头这样一组,在题材、技艺与人文环境高度一致。其中“草堂梅艺四品”,清品奇健;雄品豪放;峭品灵动;仁品温敦。这组画作受到不少友人好评,已被收藏家收藏。我画梅花,完全是人生一种缘份,少年求学于 浣花溪畔的草堂小学,常常去草堂,尤对梅花,特别是梅花桩头感兴趣。开始幼学摩仿,青年读书在南京,常常去梅花山,此间已用钢笔勾了不少 梅花图稿,并且有机会数度上无锡梅园以及西湖边的杭州花圃观梅,二、三十岁,画梅已经成一种嗜好,及至中年,从陆游诗中得知,在成都西 南,南宋还保存了两株孟蜀别业的梅龙,十分壮观。自然是特大的梅花桩头。

古人画梅花颇之多,我喜欢陈老莲、石涛、金农、虚谷的梅花,如佛家的罗汉,罗汉介于神圣的菩萨与一般僧俗之间,一半神圣,一半世俗,而且梅花桩头很像面部怪异,又有几分傲气的罗汉,于是干脆以意象方法,画了“梵安寺十八罗汉图”,梵安寺就是草堂寺,煞是有趣。

十多年前,《青城山志》记:两河乡红岩村梅园总面积1500亩,梅花17万株,是川西最大的梅园。读罢,我大吃一惊,成都近地居然还有如此规模 的“香雪海”,我一定要设法找到。于是十余年来,每每冬春,我在味江两岸苦苦求索,在寒风中,可见一.二老梅树,枝条细挺,花分五瓣,花形娇小,这是真正的山野之梅。今天我们在城市的园林之梅,都是人工栽培,新开发的上百个品种,这不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的原理吗?于是,我用陆游“一树梅花 一放翁”的喻意,以手卷形式,用十二种方法画梅,画了十二种形态的梅花,并且从放翁诗句中取词命名,而此卷定名为“十二放翁图卷”。但还 是不过瘾,索性用册页画了“墨梅二十品”,其心稍静。

但是,红梅村在什么地方呢?大约2009年的一个冬季,机缘终于到了。我真的到了红梅村,沿石梯拾阶而上,到了“天龙宫”门前,数枝白梅迎风怒放,我正来拜见元明宗师的,这图景如果入画,题名为“探梅访师”,可成佳话。

(8) 谐墨:中国人有一个成语,叫“亦庄亦谐”,庄严恢谐幽默,在明清的文人画中,即花鸟与抒情,特别是八大山人,他笔下的鸟和鱼,特别怪异,加上他超拔的文学与书法功底,留下的文字题记,实际上将内心深处积郁的忧愤得以缓慢地释放,并且借助文人画的艺术,它与诗歌一样有“诗无达诂”的效果。因此,在那极端 的文字狱的暴力下,巧妙地安然保护了自己。而今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市民的心切,虽然文人画仍旧保留了许多文人雅趣,但对社会的批判 功能大大减弱。民国以来陈师曾、丰子恺,用国画的形式画了许多市井风俗画,对于惩恶扬善,伸张正义起到了一定作用。他们是中国漫画的先 驱,但是,后来的漫画,几乎完全丢掉了文人画的许多优秀传统。

新时期以来,一般新文人画思潮的兴起,思想仍为活跃,也显现出林林总总的艺术风貌。我想:虽然今天已经不存在文人画的社会环境,但是文人画的艺术形式,依然有价值,而且那种推心置腹,亦庄亦谐的人文关怀精神,尤其值得提倡。今天又是一个主张和谐的世界,对社会丑恶现象不宜采取犀利的办法。于是,我就联想到中国花鸟画非常重要的功能,实际上按中国人万物齐同的观念,花鸟画是人世间世俗社会的情感、道德、希望的投影。因此,用水墨的形式,再配文字的说明,可以形成具有寓言形态的新型文人画,我把这种新型文人画称为“谐趣花鸟画”。比如:其一.一只啄木鸟聚精会神地除虫,它的敲击让树干蜂巢中的野蜂愤怒地扑来,可是它全然不顾。其二.一只仙鹤叼了一条小鱼,送于奄奄一息的流浪小猫。其三.雄鹰用利爪抓住老鼠,惩恶!这只是上百件作品中的三三两两而已。

我在这中间,经常借用民间绘画的技法和民间谚语来创作,有时也看看儿童画得作品,每每看到这些,是觉自己年轻了许多,我深深地知道,社会不仅需要批评,而且需要善意的批评,才能相互沟通。

(9)禅墨:借佛家之禅说事,是文人画的一大特征,这种图画是以寓意谐趣,去感悟妙理。在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中,常有一句话儒释道互补,同时也有佛道相通之说。然而,最能让中国人接受的,是佛家的禅宗思想,雅俗皆宜,朝野共赏。青城山作为道源,它是道山,然而与它相邻有规模的佛教寺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自宋代以来,文人说“禅”似乎成了一种耆好,但文人说禅,往往潇洒自如又幽默、诙谐。我从十岁时起,就有意识地画“高士图”,这“高 士图”取材传统文化中常见的内容。比如:我画了一只东郭先生放狼的图,这个故事本身就是批评东郭先生不知善恶,以慈悲之心对待恶人的愚蠢,但东郭先生放狼时说:我之所以放狼是为了环境保护,对我误会了,我有冤!这是讽喻中国某些文人知错不改,无理诡辩!为什么这样画?因为在传统文化中也有消极成分,就是面子观念。四川是一个移民省份,思想比较活跃、务实、有开拓精神,民间对丑恶的思想,老百姓看得十分透彻,有句歇后语叫“躺在棺材打粉,死要面子。”十分深刻。

“玄墨”,上面讲了八大纲要,组成了一个人体,实际上九种墨式,也暗喻了百年人生。譬如:用淡墨画花卉,娇艳可爱,似乎象征10岁左右的桃花童子;朱墨鲜丽,似乎象征20岁左右的青春年华;泼墨,象征30岁意气风发的而立之年;浓墨凝重,象征40岁之不惑;积墨浑厚,象征50岁的知命之年;谐墨风趣,象征60岁的花甲之年;

诡墨神秘,象征70岁的古稀之年;禅墨清雅,象征80岁的飘飘欲仙,杖朝 之年;焦墨,天真烂漫,象征90岁老人复归儿童!

所以青城玄墨,在道学体系上,理论有八大观点组成,叫“八目”。艺术形式可分九类,称为“九墨”。中国人喜欢吉利的数字,它们之间的互动产生的效应不是8+9=17,而是8x9=72,一个十分吉利的数字。

艺术总是为人类的理想服务的,人类理想走向何方?全世界都很关注。今年中秋节,元明宗师在纽约作了演讲,提出用老子的“道德经”,来建立多极的和平世界,很有道理。中国人一向尊道重德,主张“天人合一”,协和万邦,本人“青城玄墨”的艺术,在元明宗师指导下促成,天赐良机,不胜荣幸!

                                                     2011年10月25日

附:主要参考文献

1.    老子《道德经》

2.    常琥《华阳国忠》

3.    妙元子《云梦秘叶》

4.   张元明《生命恒真》

5.   张元明《天心明易甲乙经》

6.    王纯主编《青城山志》

7.    释果证《青城外山》

8.   李力知《致妙元子书札》

 

 

 

来赞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